第394章 弯道超车(下)(1 / 2)

加入书签

 毛细法,自从RCA发明了液晶显示之后,就一直在使用。它已经成了液晶行业的潜意识,甚至被写到了此时的教科书上。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Filling;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至少95年前,光电科研是安全的。

————————

光电科研的时间压力在哪里呢?

这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

液晶产业的景气循环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三年就是一个周期。

第一次的景气高峰期,在92年~93年之间。它的出现,是由于笔记本电脑,以及Windows3.1带来对彩色屏幕支持所带动的。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这是Thinkpad系列的第一个型号。

700C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关注,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此笔记本一出世,就成为爆款,当年订单就超过十万台。在它的带动下,一些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具有TFT-LCD的产品,东芝T4400SXC的显示屏为9.5英寸。

第一次LCD景气上升周期,指的就是这一波。

————————

但随着更多TFT-LCD产线投入生产,很快的,LCD面板的价格在竞争中迅速下降。此时投入生产的,都是一代线,成本也比较高。到了1993年,LCD产品的售价就低于成本了。

这就是历史第一次的景气下降,大家都不挣钱了。这波景气循环,从93年底就走入低谷,直到94年再次上升。

也就是说,如果光电科研,不能在92年中之前,把液晶显示器产业化,就会错过这一轮的景气周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LCD景气循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实,赶上这一波景气周期的厂家,实际上只有三家而已。他们就是,NEC,IBM与东芝的合资企业DTI公司,还有就是夏普。

之所以后来日本有了9家企业,加入液晶生产大军,就是因为这三家企业,在这一波的景气循环里,挣了大钱!

大家眼红了!

能提供大尺寸(10寸)液晶面板的仅有这几家,受限于产能和良品率,面板价格居高不下(10寸面板的价格,出厂价超过了一千美元),LCD产业的毛利与报酬相当可观。

如果光电科研,能在这一波景气循环里截走大部分的市场利润,让这三个玩家无利可图,或者是微利。其它日本厂家,是否愿意下场,都是个未知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