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霸王硬上弓(2 / 2)

加入书签

“那就这么定了,郑玄、曹嵩的工作我去做,刘和那里还要麻烦子仲大哥跑一趟,尽快的把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孟良当即拍板决定。

刘备像是忘记了自己刚才的被否决,很热情的自荐道:“这几位我都准备去拜访一下,我陪你们去吧。”

无人接话。

孙乾出发到洛阳上表。走了没几天,在路上就遇到了朝廷的持节使者,带来了献帝的圣旨,孙乾便随他们一起回头。

朝廷派出的两位持节使者都是赫赫有名之人。蔡邕,当世博学大儒,经史、辞赋、书法、音乐无一不通。时任左中郎将,深得董卓器重;李儒,时任侍郎,董卓的心腹谋臣,不过,此人比较低调,在诸侯间的名气倒不是很大。

果然不出孟良的所料,董卓以汉献帝之名给他下了两道诏书:其一,表彰扬州牧孟良剿灭青州黄巾的功绩,封之为凤翔侯,食邑千户,官拜右将军兼任扬州牧。着令徐州部队即日起移防青州地界给公孙瓒部的田楷。其二,着扬州牧孟良即日起赴扬州上任,徐州牧袁术即来徐州接任。

孟良听完蔡邕读完诏书,不怒反笑,问道:“蔡中郎,李侍郎,你们认为我该接受这道旨意吗?”

蔡邕一脸的平静:“我等皆持节而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某个人的意思,这是盖有皇帝玉玺的圣旨。”

李儒一边阴森森的接话:“孟州牧是聪明人,抗旨不遵,那是将自己置于王法的对立面,你能挡得住天下人之口吗,孟州牧可要考虑清楚了。”

孟良决然的说道:“来人,送使节去迎宾馆休息。”

蔡邕、李儒刚退下,鲁肃便怒不可遏的一拳击在桌几上:“岂有此理,大好的山河岂能拱手让人,这个旨是伪命,我们抗定了,谁来接受我们刀兵相见。他**。”

孔明招呼道:“大家都退下吧,糜竺、鲁肃、阎忠,我们商量一下应对之策。”

待众人散去,孔明开言道:“这董卓奉天子以令诸侯这招实在是厉害,奉诏吧,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不奉诏吧,那就是把我们同皇权对立起来了,严重点说,就是造反,任何人都有可能来讨伐我们。”

糜竺也接腔道:“不仅如此,如果他们在背后做点小动作。比如说他们将你孔明任命为青州刺史,把你和主公摆在一个位置。把你鲁肃招到洛阳,给你个车骑将军的位置,长此以往,内部的分崩离析也是迟早的事。”

鲁肃也忧心忡忡的说:“朝廷通过这种方法掣肘我们,我们今后的发展战略会大受影响。我们不能挨个的和每个诸侯开战,那样的话,我们就成了公敌了。不如,趁现在手里握着青徐二州,朝廷势弱,各路诸侯自顾不暇,干脆自加尊号,称帝罢了。这样,以后我们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自己的路了。”

此话一出,孔明、糜竺、鲁肃皆紧盯着孟良,看他如何决断。

孟良缓缓摇头:“此计绝不可行。如此一来,我们不仅成为各路诸侯、朝廷共同的敌人,而且会成为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敌人,名门豪族的敌人。我们没有这个实力同整个社会抗衡。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称帝,那就逼迫各路诸侯同朝廷联合起来,把主要矛盾都集中到我们身上了。不行,此路不通。”

阎忠接话:“也没那么严重,我倒是推断,一旦主公称帝,最大的可能就是春秋战国的开始,一下天下多了好几个王者罢了。董卓、袁氏兄弟、公孙瓒、曹操、西川的刘焉,正在江东蛰伏的孙坚,这都是未来王者的候选人。不过,此时由我们徐州开这个头确实时机不对,我们的战略纵深太狭窄,回旋余地太小,只有拿下江东之后,到那时就可以纵横天下了。”

孔明手摇着白羽扇,频率越来越快,这已是他的一个习惯动作。这表明,他在思考一个重大的决策。终于,他将白羽扇万桌上一拍,说道:“有了,我有一计,可以解决这问题。前些日子,大家不是听到过传闻,陈留王已经在黄河里溺水而亡,而今天子乃是移花接木的产品。我们就借这个传闻发挥,另立刘家人为帝。董卓既然能擅行废立之事,我们为何不能另立新帝。上次主公不是说,袁绍和公孙瓒等人密谋,准备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吗,说明有这想法的不是我们一家。我们干脆就找个刘家人出来,拥戴他为帝。这天下还是汉家的天下,谁也说不出什么。”

孟良、鲁肃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道:“彭城王刘和。”

孔明点头:“对,就是彭城王刘和,此人不好权,为人谦和,百姓中的口碑又好,特别是在士林中有很好的名气。平素又为人低调、勤俭,对我们实行的新政更是拍手拥护。自己平时经常出没在田间炕头,对水利建设更是热心。如果他来做这个皇帝,这跟主公过去提出的削皇权、强治权、重监督的社会改革思路是一致的。”

孟良环视大家,都在微微点头。当下表态:“那就是彭城王刘和了。不过,既然是立新帝,也不能一步改良到位。代表治权是我们这帮人,还得有人代表皇权,不能让刘和光杆皇帝一个。我意,在刘和下边再设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找一些有名望的人来担任。当然,他们是代表皇权的来监督我们治权的,不能随意干涉我们的行政权力。”

糜竺点名道:“有现成的人选,郑玄、曹嵩,还得再找一个。”

鲁肃道:“蔡邕,刚刚送上门来的。有此三人,名气足够了。”

孟良道:“三人之中,唯独曹嵩话好说一点,可中间还夹杂个曹操,曹操是一定不会同意的。郑玄很是固执之人,屡屡征辟不就,让他挂名比登天还难;那蔡邕就更不用说了。”

孔明摇头:“没关系的,反正也不指望他们干什么。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借用一下他们的名声而已,实在不行,来个霸王硬上弓。”

“嗯?”大家一起用暧昧的目光看着孔明。<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