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战法(1 / 2)

加入书签

 张元彪坐在山坡上挥挥手说:“传令兵。”

一个亲卫从队伍后边走了过来,抱拳而立。

“记,传递给王树正。”张元彪说:“前方敌军步军前来,让队伍变阵,准备正面迎战。去吧。”

传令兵记录完就抱拳离去,不远处的旗手接到命令,就开始向山下的王树正部挥舞令旗。

这样传递军令自古就有,在这样通讯靠吼的年代,挥舞小旗来通讯那是非常的高效,只是这样的传递命令只能是简单易懂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太牛逼,想要多多的夹带文字,那都是有些徒然,反倒是欧美国家使用拉丁文书写,他们的旗语在后世加入了摩尔斯电码的原理后,反而更加容易被传递。

张元彪的命令基础是来自于戚继光所写的《纪效新书》,这本是前文提到了。

戚继光也是明白人,知道文贵武贱的大明社会缺乏专业的军官,文人们对于军队的建设都是停留在戏文上,所以就竭尽所能地去编写了这样的军事著作,不仅包含了军队管理、卖命理论和杀敌技巧组多方面,全书的内容上至思想教育,下至军旗的绘制都一应俱全。

完完全全就是戚大帅对于明军的广大指战员一百万个不放心,怕这些天天不务正业的军头们羞于提问而胡乱带兵,多少看看这本书,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练兵,也算是有个参照。

随着命令的下达,远处红色的军阵开始移动,最前边的军阵军官吆喝着命令向前走去,原本的空心方阵开始徐徐展开,面对着正前方形成了一个两排军士组成的红色人墙,军士们开始取下刺刀,配合着军乐和鼓点自行校准队伍的间隔,然后在鼓声停止后,都是以轻松地姿态对着前方站好,静静地等待着汇集而来的其余方队。

各个百人队都是如此活动,他们按照军官们的指挥,开始在原野中前进,不管是前方的土地多么的崎岖不平,军士们都是昂着头迈着整齐的步伐往目的地走去,很快,一个更长的红色人墙就列好了,身后的辎重兵与辅兵们驱赶着辎重马车也推进至队伍后侧,组成了松散却又火力凶猛的后军。

一些武装辎重兵还在辎重大车一侧开始披甲,这些预备肉搏的辎重兵都是全军的精锐近战专家,身披双层甲胄的他们,拿着大大的盾牌和单手战斧分散在战线后方,时刻准备与迫近的敌军肉搏。

本来武器散乱的肉搏兵都有自己的趁手武器,强迫症患者张元彪觉得这样不太好,就考虑再之后,摒弃了明军制式武器雁翎刀和长兵,所有的肉搏战士都改为手持单手战斧,这玩意操作简答,无论是对付重甲步兵还是对付无甲的辅兵都是格外好使,直上直下地挥下去就好了,而且斧子的保养简单不易损坏。

整齐的阵线建立完毕后,张元彪和一众军官都是大为满意,毕竟山坡下的队伍是自己队伍操练出来的,能这么高效完成变阵,如此密集地齐射,定然能够让敌军吃尽苦头,一百步内能承受多大的伤亡?三成还是四成,恐怕两次齐射就把敌人给打溃了。

“怎么不见散兵派出去?”张元彪一边看,一边问身边的李国藩。

“大人,您不是做出来了一个大斧。”李国藩比划着说道:“就是那个能把大火铳架上去用的那个,现在还没有装备上,所以散兵还是跟在线列中。”

这么一说,张元彪也想起来了。

散兵一般都是选择军队中的优秀射手来担任,一般的任务就是扰乱敌人的行军,干扰他们的射击,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还是很厉害的,只是张元彪鼓捣不出来膛线火铳,精确射击那是没门,所以就单独让倭人工匠们打造口径更大的火铳,以期获得更远的射成和更大的威力,那最少得让敌军大吃一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