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黄氏家族(2 / 2)

加入书签

华子点了点头,继续往下看。

黄伟信的儿子黄韶涵1866年出生于印尼三宝垄市,黄韶涵天资颇高,办事精明,黄伟信看出他有经商的禀赋,便更加精心地教导扶持。在黄韶涵24岁时,父亲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那时候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里,到处都可见到黄氏企业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说,建源公司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几年中,黄韶涵的资产也翻几倍,他成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

而朱氏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时机,开始在世界上呼风唤雨,资助一个军阀,攻击罗斯柴尔德家族,试图抢回翡翠玉白菜。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无疑成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朱氏全力扶持德国,却不曾想德国战败。

在朱氏战略投资的失败的同时,黄氏的扩张却在波折后取得长足性的发展。

黄韶涵的事业青云直上,不到10年时间,他的糖厂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可是,正当他一帆风顺迅速发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和荷兰政府将本国的船只都征调回国运送战争物资。

这样一来,爪哇的航运秩序便被彻底打乱,三宝垄海口码头上,华商的货物堆积如山,茫茫海面上却看不见一艘货船。

蔗糖无法运出,爪哇的糖商们纷纷降价倾销,一时糖价大跌。作为爪哇最大的出口企业,建源公司的损失更是惨重。眼看着大厦摇摇欲坠,黄韶涵心急如焚。

他决定组织一个糖业股份公司,向荷兰商业银行借贷以缓和危机。然而,当时的荷印殖民统治者对华商企业有许多限制,从各方面予以刁难,荷兰小公银行更是落井下石,趁机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

黄韶涵放弃对殖民主义政府的幻想,转而召集各路糖商,连续开了十多次同行业会议,群策群力,终于找到克服航运停滞的办法,渡过了难关。

随着朱氏隐身幕后,停止推波助澜,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落下帷幕。

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也属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四五倍。乘着这股西风,黄韶涵空前地扩大糖业生产,并迅速地打进欧洲市场。

1918年黄韶涵在克列贝特创建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还有占地2000万公顷的种植园。雇员近4000人,年产量达27万担。木薯粉主要市场也是在欧洲。

此外,黄韶涵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此外在雅加达、锡江、万隆、棉兰等印尼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和分行,以扩大贸易。在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马来西亚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设办事处,黄韶涵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各地,仅伦敦分行每年销售的货物就达14.5万吨。

建源贸易公司的日益壮大,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而朱氏从黄氏身上获取的利益,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透支,他们也需要新鲜的血液。

早在1906年,黄韶涵动用400万荷盾创建建源银行,随着现在的资本日渐雄厚,又增加水灾和人寿保险等项目,同时还代理经营其它保险公司的业务。

另外,黄氏在航运业方面也颇有发展,他的船队成为荷印华商航运业主力。制糖业更是独霸一方,仅5家糖厂资产就达4000万荷盾。

看到这里,华子不由得悠然神往:“这个黄韶涵的倒是一个英雄,不光造了时势,还懂得逆境求存。”

朱婉君也点头说:“一代英杰黄韶涵在1924牛去世,这位巨富留给子孙2亿荷盾的遗产。这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黄宗宣、黄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国际的大公司,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有巨大影响,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热的大富豪家族。”

华子悠然之间好似看到了那个澎湃的年代,不由得说:“富贵不过三代,还有两个继承人!最后的结局不会太好。”

朱婉君默默的点头,对于黄氏来说,朱氏的确亏欠许多,不过在那个时代,家族利益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特别是朱氏这样的超级家族,有些人会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