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 李鸿章遇刺(1 / 2)

加入书签

 日本,马关。

光鲜昏暗的春帆楼里,气氛压抑异常,面对面坐着的中日议和代表,彼此都纠结着眉头。整个房间里,就听着李鸿章一个人在那儿老生常谈。

“贵我两国乃东亚之两大国,同种同文,利害攸关。贵国近年进步极速,侪身泰西各邦之列,实令人钦羡不止。然如贵大臣所深知,我国虽待革除之弊甚多,然实行之中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我国与贵国提携,共图进步,借以与泰西争衡,防止白色人种之东侵,此乃两国之共同愿望。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邻。切望贵我两国将为东亚之两大强国,以与欧美持久对抗。庶几变今日之不幸为两国深交厚谊之基础也。”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此实为贵国促成其发奋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我曾审时度势,上疏论列,然未能如贵国之收到实效,殊以为憾。今我国人虽有多数怨恨贵国,而我对贵国反多感荷。缘我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大败,必有所觉悟。倘能恢复两国之和平,以其唇齿相依之关系,促进国家之兴盛,永保东亚之和平,则足以实现两国之宿愿。贵我两国之外,东亚尚有何国耶?我国虽属老大,诚能完备其海陆军,开发其无尽之宝藏,并与贵国相互合作,则与欧洲列强分庭抗礼亦非至难之事。”

李鸿章所谈论的虽然只是今日东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谈,他如此高谈阔论一次,其目的也许是想借此引起日本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尽管狡猾,却也令人可爱,说到底不愧为中国当代的一个人物。可一天三天,每天都是这个开场白,这内里的意思就算是傻子也明白了。老李,这分明就是在拖延谈判进程。。

如今整个形势已经逆转了。大日本帝国的补给支撑已经到了极限,只能勉力维持着海外陆军的日常所需。山东半岛的第三军,也只能老老实实待着,想要冲进直隶,那是痴人说梦。单就一个弹药补给就能要了日本的命!况且,在辽南,整个战事已经彻底陷入了泥泞之中。第二军告急的电文,一封封如同不要钱一把飞向大本营。大山岩就是一个意思,要么增兵,要么退保旅大。否则,第二军时刻有覆灭的危险。而就在昨日,第二军不得不在交战第三天夜里,趁着夜色掩护,如丧家之犬一般退出盖平,直奔熊岳而去。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整个辽南的帝国攻略已经完全彻底的失败。没了盖平这个战略支撑点,日军不但威胁不到辽西走廊,更是陷入了一片狭长的海岸,只能被动防守。

如今日本国内还实行着新闻管制,稍微有点儿脑子的都能琢磨明白,一旦消息透露出去,这对于日本来说,绝对不亚于全国性的十二级大地震!到时候大本营里的头头脑脑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挨着个地剖腹自裁以谢天皇。。

“李中堂!”陆奥宗光腾地站了起来,他再也忍不住了,面带恼怒质问道:“阁下是来日本诚心求好的么?”

李鸿章不紧不慢地呷了口茶,颇有些倚老卖老地慢悠悠说道:“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亦不来此。陆奥外相何出此言啊?”

陆奥宗光重重地敲击了下桌子:“三天了,已经三天了!而今连最最基本的停战协定都没有达成,李中堂阁下只是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老生常谈,对比,敝国很是怀疑归国对于此次议和的诚意,并保留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利!”

擎着盖碗的李鸿章闻言,嗤的一声笑了:“陆奥外相这是在吓唬老头子啊……我李鸿章是真心议和,记住,是议和而不是求和。。贵国政府要真有停战议和的意思,怎么会将停战区域只划定在朝鲜、奉天、山东?莫不是打算偷偷摸摸要出兵台湾、澎湖列岛?”

李鸿章这话轻描淡写的说出来,对面的日本和谈代表脸色当即就齐刷刷的变了。历史上就是如此,和谈协议达成,而只是规定了奉天、直隶、山东三地,刚刚达成协议,日本便抽调山东兵力,突然发起了对澎湖列岛以及台湾的进攻。时至今日,日本仍然在战局不利的情形下,想搞出一个外交上的胜利。而后偷偷派遣刚刚汇聚在广岛宇品港的北海道屯田兵,轻舟突袭台湾。断断没有想到,这李鸿章居然一言点破了日本的图谋!

“哼!若是贵国当真有诚意,停战之地点当为我国全境!否则,本大臣亦保留终止和谈,倡议我皇,迁都再战!”

李鸿章这话如同冰冷的刀子一般,一下子从日本人的胸膛里剜下了块肉。。所有人都是一个念头:“完了!恐怕只能最低限度地达成和议了。”在这之前,日本虽然研究出了最低程度战争赔款的大概数额,但总还是觊觎着能敛取更大的利益。

伊藤博文阴沉着一张脸,良久无言。好半天才抬头道:“鉴于贵我两国分歧太大,我提议今日暂停和谈,明日继续。”

李鸿章慢悠悠地站起了身子,对着对面的日本谈判代表就是略略地一拱手,扭头就要走。

“中堂,还请留步。”正在此时,却被伊藤博文出口挽留住了。李鸿章定住了身子,转头笑吟吟地瞧着伊藤博文,看其有何话可说。

伊藤博文几步走了过来,就站定在李鸿章对面。伊藤博文身为日本首相,又是明治老臣,堪称日本一代俊杰之首!而李鸿章,更是被西人称为东方‘俾斯麦’。两个东亚国家的上层领导人,第一次就这么面对面地对视着。。

伊藤国学不错,直接说起了汉语:“中堂,我想贵国政府是迫切希望和平的。”

李鸿章笑了:“伊藤首相,我想贵国政府同样迫切希望和平!”几乎是原话回敬给了伊藤。这会儿,通过何绍明那封电文,加之这几天来留心观察,相互印证之下,足以佐证何绍明所言非虚。日本,已经无力为继了!

而伊藤这会儿尚且不知道李鸿章的转变,只是绞尽脑汁,试图将双方的强势所在重新掌握在手:“贵国何绍明之强势崛起,已经成必然……延长议和,固然与我国不利,但于贵国政府而言,似乎威胁更大吧?一支公然喊着保中华而非保大清的军队,尤其是这支军队有着强横的武力,中堂,也许何绍明下一个目标,就是赶在大日本帝国军队之前进驻北京。”

李鸿章无所谓地一笑:“伊藤首相,我老头子自认为比首相还熟悉何绍明这人,说起来此人形势无非顺应大势,而后大势所趋无往不利。。倘若这和约真依着首相的意思签了,那他何绍明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来个清君侧。老头子是诚心来和谈的,也请贵国考虑一下切实的问题……旁的不说,据我所知,贵国国库恐怕已经彻底空了吧?啊?哈哈……老夫告辞!”李鸿章笑着一拱手,扭身就走。只留下伊藤博文愣愣地站在那里。

李鸿章一路挂着灿烂的笑容,就如同胜利者一般,一直到走出春帆楼,进了轿子,老李脸色这才阴沉了下来。诚如伊藤博文所担心的,北地的何绍明羽翼已丰,势同曹操、王莽。稍有不慎,这大清就有覆灭的危险。李鸿章是个典型的士大夫,他坚持着在后世人们看来愚不可及的所谓气节,那就是烈士不效二主。他老李风风雨雨一辈子,忙活着给大清裱糊,不想临了临了却换了个主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