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交涉(上)(1 / 2)
大宋宣和二年三月十二,壬子。西元1120年4月11日
蔡攸冷眼看着赵瑜带领东海文武百官在他身前三跪九叩,面上却是庄严平静。罩着貂蝉笼巾的七梁进贤冠上的笔立,随着赵瑜的起拜,一摇一晃。
上岛后的十余天,蔡攸的心情从愤怒到愕然,再到恐慌,直至现在的冷然,也是如赵瑜头上的笔立一般起伏摇晃。
上国册封使团入国,藩国国主竟然避而不见,这是对宗主国最大的侮辱。轻慢上国使节的罪名,用来当作出兵征讨的借口,也是绰绰有余。蔡攸当日在宫门外没看到赵瑜出迎,便是拂袖而走,并不去理会陈正汇为他接风洗尘的提议。如果他不这么做,回京之后,御史台的言官绝不会放过他,他的政敌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随行的官吏并不是全是蔡系的人,根本瞒不过去。
不过他能做的也仅止于此,纵然怒火焚烧于胸,他也不可能立刻登船离开,毕竟赵瑜给了他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台南州旱灾,而使节团却久候不至,赵瑜只得先赶去巡视----所以在住进东海人安排的驻地的时候,他只能幻想着当见到赵瑜后,好好给他一个教训,让他知道什么是上国宰相的威严。\\/\
但等他刚刚坐定,一份拜帖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到他的头上。大辽北院翰林承旨耶律大石地名字堂堂正正的写在拜帖之上。竟然用的还是道君皇帝亲创的瘦金体。蔡攸当时对着拜帖,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直到被从人提醒,才手忙脚乱的遣人把拜帖封还。
整整一夜,他都愣愣坐在房中,门窗紧闭的房间闷热难耐,但蔡攸现在却只记得当时透骨生寒、天旋地转地感觉。只觉得天都要塌下了来。东海竟然跟北朝勾结起来了!大宋联金灭辽的密议,从一开始就有东海插足其中,若是此事被东海泄露给辽人,不知会平添多少变数。
那几天。他都一个劲的在独居的小院中打转,东海派来服侍地高丽和日本侍女都给他下令赶走。满脑子的浆糊,分不清一二三四。直到辽国地使节离开,他方从慌乱中冷静下来。当他开始对此事细细思量,却发现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为什么辽国使节会这么巧在岛上?
为什么耶律大石上门拜会,东海人却不阻止?
而最关键的一点。东海人为何要把大宋使节和辽国使节的驻地安排在一起!?
三个问题一一推敲,蔡攸觉得自己已经把握到了赵瑜的思路。\\不外乎借势压人。以便在谈判时获得优势啊!
其实现在想来,那个所谓北院翰林承旨究竟是是真是假,任谁也不能肯定。东海在辽东有长生、旅顺,在河北也有新开埠地天津,当年长生岛一役更是俘获甚众,找几个契丹人扮作辽国使节,来恐吓于他,那个海寇头子未必做不出。
不过耶律大石也好,耶律小水也好,这些契丹人的出现。已经表明了赵瑜地态度。虽然不知道计划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其实蔡攸心中已经有了些底。两千多里的海程拖了一个多月,就算没出过海的人也知道不对劲----但逼东海放弃辽南。退还俘虏的谋划已经绝不可能再去实行,无论如何,他都不能把东海逼到辽国那边去。
安抚!只能安抚!
大宋对如东海这等桀骜不逊的藩国或蕃部向来只有剿抚二策,若是无法出兵或是出战不克,就只有安抚了。东海国力日渐兴盛,蔡攸前后两次来此,相隔不过两年时间,但基隆的变化却是一日千里,城墙从无到有,沿着地势蜿蜒曲折,官衙、民居成片的建起,亭台楼阁、馆舍商铺,一座城市该有的设施,一个不差。\\\\\单看大街小巷道路两旁从不缺少的下水暗沟,就能知道东海人为了兴建这座都城地确是费了不少心思----这么密集地下水设施,只有东京城中才能见到注。
只从两次上岛所见所闻的对比,就知道东海不缺人、不缺财,同时民心亲附、军心可用,这样地国家虽小,却也是难以欺辱,何况东海远处海外,大宋的军队想飘洋过海攻击台湾,还得先击败东海水军。
但这根本做不到!
蔡家籍贯福建仙游,每次家乡来人,问起福建水军战力,没一个不是大摇其头。先毁于台风,又被郑家压制,而后等东海立国,再想重建水军,却连几个好点的船长和水手都找不到。
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安抚!
幸好东海不是没有弱点。大宋是东海最大的财源,而最近还听说东海人兴办的钱庄又在沿海各港设立分号。只要抓住这两点,赵瑜再狂,也得给我老老实实的!
蔡攸见赵瑜拜了最后一拜,立刻换上了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把手中的册书递了过去,“恭喜东安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