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文字的传播(2 / 2)

加入书签

纸张的诞生,虽说拥有种种好处,使用纸张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要想大规模的使用纸张,平民化显然还不是现在的生产力所能负荷做到的。纸张因为制作费时费力,也就赋予了它高昂的价格。</p>

短时间内,除了一些极其重要和紧急的文件,才能用到纸张。族长尚且如此,遑论底下的权贵和平民了,兽皮、竹简依然是记载文字的载体。</p>

因为造纸术先不说是是中国四大文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最杰出的发明创造之一。光是超越这年代所能理解出来的性质,就足够华曦对造纸术的保密和关注。</p>

造纸作坊的地方,距离中华城也就二三里的距离,毗邻南门外的农田。华曦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规模小,但储藏着足够粮食的村落。村落占地只有半顷土地(一公顷=1万平米),居住着三十多名专职造纸的族人。</p>

维持一个部落的稳定繁荣,温饱是根本;但要部落在此基础上发展,那就需要知识。只有得到文明传承和积累,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传播的载体。</p>

纸张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目前没有能力大规模的生产纸张,不过兽皮和竹简还是可以充分利用的。</p>

在整个腊月寒冬里,华曦让长老团下面的人在部落里做了个关于文字普及的调查。调查显示,部落的识字率不到20%,认识文字的族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些掌握一点生产资料的族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族人都处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尴尬阶段。</p>

有个正常现象,和华曦在网络中看到的历史一样,有钱人受到的教育总是比穷人要好得多。穷人为了一口粮食奔死累活的,不太可能有多余的精力来学习文字,也没有钱供自己孩子去宗庙里,给祭司跟孩子进行教育。</p>

不过可喜的是,虽然大部分人都是目不识丁,但他们交流的话语,从多个不同部落有差别的语言,统一到了现在的普通话。语言的统一,对生产力的提高和政体的稳定有很大影响。</p>

目前,部落的实力已经比去年要好上许多,华曦决定今年开始,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提高族人的识字率。对于这个伟大的决策,元老院的长老和将军们一致投票通过华曦的决定。虽然有小部分长老对平民也能学习文字的决定持反对意见,不过,少数服从多数,到了最后他们也只能选择赞同。没有人会傻到与族长做对头的。</p>

华曦也在私底下招来祭司长,商量出一个不错的办法。祭祀宗庙这个神圣机构下面,新设立一个机构“传教会”</p>

传教会,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将文明的种子撒向普罗大众。里面的人员称为传教士,每天都必须走访各个阶层,负责向族人教授普通话,文字等知识。按照教授的文字,族人的识字率和广泛程度,每个月底可以从审核祭司的手中获取数量不等的中华币。</p>

当然,要想进入传教会当上传教士,首要的条件那就是懂文字,识法律。如果熟读祭司的一些经义(部落目前还没有宗教),那被选中过关的几率将大增许多。</p>

华曦从来都认为,人性是贪婪的。只有你有实际的东西拿出手,那给你卖命的人自然就多,落力的程度自然也深。</p>

消息一经传出,宗庙前的广场上挤满了几百名闻讯赶来的族人,其中不乏一些长老的子女。(上学的资格,男女均可,只有够钱支付学费即可。)不过,大部分的族人都是平民百姓。</p>

传教士的工作,获利丰厚,且没有其他劳作那么劳累,深受这些原始知识分子喜爱。</p>

除此之外,华曦还颁布了一项法令:但凡能够熟练地读出和写出100个文字的人,无论何等身份和性别,都可以从宗庙里一次性获得50元中华币的奖励。如果能够识字过千,并能诠释文字的意思者,不但可以获得过百不等的中华币奖励,还可直接进入宗庙,跟随不同祭司学习不同的知识,称为祭司学徒。</p>

双重措施下,全民点起学习文字和普通话的热潮。你可以在田地里,一边耕犁的农民一边跟随传教士大声朗读着华曦整理好的教科书内容。当然,教科书只有一本是正版的,载体是用白纸。传教士所携带的教科书,乃是竹简或是兽皮书写的手札。</p>

携带虽然不方便,但这丝毫不影响广大族人的传教和受教双方的热情。</p>

此外,华曦还用了一些小故事编成的短文,用以加深族人的印象,以及更加容易理解。这对于那些正在干活或者是休息的平民和奴隶来说,能够在工作和闲暇之余听到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知识,而且是免费的,自然不会产生一丝的抗拒心理。相反,识字还可以得到奖励的措施,让他们学起来分外卖力,一个劲地从心里感谢族长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东西。(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