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一次翻译引发的血案(2 / 2)

加入书签

早在1945年年初的时候 美国就成立了一个负责选择原子弹打击目标的目标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 曼哈顿计划 的负责人莱斯利 格罗夫斯陆军中将及其副手托马斯 法雷尔陆军准将、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的著名科学家冯 诺伊曼、英国物理学家威廉 彭尼 格罗夫斯中将提出选择目标的原则是该城市应该具有完整的军事设施 一旦使用原子弹将沉重打击日本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 并且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原子弹的威力 应该是没有遭到过大规模轰炸的城市 具体要求是具有重要军事目标或者军工生产的城市 面积应该在7.5平方公里以上 以便有效地展现原子弹冲击波的摧毁威力 并且在8月份之前不遭到大规模的轰炸 为此 美国陆军航空队还特别同意为了进行原子弹轰炸而不对入选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p>

到了5月中旬 根据目标委员会的讨论 最终有5个日本城市被选定为轰炸目标 分别是京都、广岛、小仓、长崎、新瀉 其中京都具备了最理想的条件 因为这里是日本的古都 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 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 京都呈由东南朝西北延伸的细长形状 由3种地形组成 分别是西北端的环绕着舞鹤湾的里亚式海岸 中部的丹波山地和东部的京都盆地 这样的复杂地形地形使得美军技术人员能够清楚地判断原子弹的轰炸效果和威力大小 但是目标委员会确定的打击目标却遭到了陆军部长史汀生的极力反对 他认为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圣地 把京都作为原子弹的轰炸目标将其彻底毁掉 将会使 日本人永远不会原谅美国 尽管目标委员会极力想说服史汀生改变观点 但是史汀生却丝毫不做任何让步 他甚至还非常气愤地跑到白宫要求杜鲁门总统亲自出面摆平此事 无奈之下 杜鲁门总统只好和目标委员会再三协商 最后还是决定把京都从目标之中删去 从而把广岛、小仓、长崎、新瀉4个城市作为原子弹轰炸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 就这样 京都这个日本的古都和文化中心因为史汀生的恻隐之心而幸免于难(也有资料说是因为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的功劳 京都才得以幸免)</p>

7月23日 目标委员会正式提出原子弹攻击顺序:广岛、小仓、新瀉、长崎 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0航空队的气象专家沃伦 克里斯托弗陆军上校根据掌握的气象资料 指出8月份的天气最为合适进行原子弹轰炸 格罗夫斯中将也报告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只要天气情况允许 从8月1日开始可以随时实施原子弹轰炸 因此 在7月24日 格罗夫斯中将根据杜鲁门总统的决定起草了使用原子弹的指令 并用密码电报发送给正在波茨坦参加首脑会议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 得到两人的批准之后 格罗夫斯中将把指令下达给了刚刚就任太平洋战区战略航空兵部队司令的卡尔 斯帕茨陆军中将 斯帕茨中将在得到命令之后又立即安排专机把这一命令送交给位于提尼安岛上的第509混成大队 …,</p>

7月28日 印第安纳波利斯 号重巡洋舰从美国本土运来了原子弹的核心部分——装在金属密封筒里面的铀235 负责最后安装原子弹的武器专家威廉 帕森斯海军上校也随舰到达 原子弹的其他部件则由军用运输机运送到提尼安岛</p>

7月29日 斯帕茨中将向华盛顿方面发出报告: 根据我军目前所掌握的情报表明 广岛是四个目标城市之中唯一没有关押我军战俘的城市 于是在第二天 华盛顿方面向斯帕茨中将回电: 如果你认为情报可靠 那么就优先考虑轰炸广岛 于是 广岛这座太田川三角洲上面的城市的命运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p>

而华盛顿方面发出的这份电报也透露出了原子弹时代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们只有在能够把敌人作为人质的时候 才会感到安全 而在这时候 战俘就是人质 后来到了冷战的高峰时期 当威慑力量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整个国家就是人质 美国和苏联各自拥有核武库 同时也就成为了对方的人质 双方都知道 谁第一个开火 谁就将第二个死去 这就是核威慑的核心 (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您的支持 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