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赵国朝廷的风向(2 / 2)

加入书签

收回发散的思绪,孙管家四下望了望,颇为谨慎道:“大老爷,其实老奴这才过来主要有三件事。其一,见见大少爷和您老人家,好回去有个交代。其二,倒也不是什么大事。您老人家带着大少爷离了汴梁没多久,夫人就临产了,给您添了个孙子,取名道光,是宋老爷起的。早年有留仙宗的大人物说,这孩子根骨不错,合适修道。这不,到了十二的年纪,刚好可以准备修行事宜,但是缺了合适的法门。巧的是,闻空寺最近得了一部无名剑经,您跟闻色大师有交情,望着你登门求一求……”

说到这,孙管家很有眼色地停了下来,注意着李安的脸色。

李安深吸了一口气,知道多了个孙子,刚有些高兴,就给后面的话给搅了心情,一掌拍在矮脚桌子上,不听见声响,桌面就多了个巴掌印的空洞。

孙管家缩了缩脖子,拿起桌上的茶杯假装喝茶。

良久,李安叹了口气,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孙管家脸上多了一抹喜色,连忙放下茶杯,主动省略了临行前夫人交代的诸多细节,说出了最后一件事:

“最后一件事却是最要紧的,老爷仔细吩咐交代,务必讲个清楚,不敢落在纸上。近些年,姜国愈发不安分,自打联手灭了南诏国后,摩擦不断。几个月前,古真居然直接提兵袭击了骠骑军。木将军的骑兵营生生给打没了,损失厉害,不过好歹保住了重镇三家湾,现在铁骑军轮防,骠骑军回了京郊休养。秋季起,天快转冷了,古真约莫还有一个月便会退兵。但是,朝中商议,这次不过是古真的试探之举,明年开春,很肯能会全面进犯,必须做好全面备战的准备。有人提议,邻近草原王庭的戈壁三州防线过长,掣肘了赵国近四成兵源,而戈壁三州每年上缴的赋税不足国库年入半成,可以考虑……”

说到这,李安粗暴打断了孙管家的话,脸色阴沉地要滴出水来,要不是混久了官场,养气功夫还行,他都能暴起骂人:

“别告诉我,他们打算放弃戈壁三州!尤其是凉州这个关隘口!那些人脑袋都给驴踢了吗?”

孙管家避开李安的逼视过来的眼神,畏缩道:“这已经得了很多朝中大臣复议,陛下也没有法子。现在在朝堂里流传着一些观点,认为草原蛮子不懂治理,只会养马放羊,待得解决了姜国大患,调转枪头,再收拾没有根基的草原王庭是反手之间的小事。何况,与草原王庭接触的使臣言明,只要得了戈壁三州,可送上五万匹战马!陛下也就默许了。这些都是朝廷风向,老爷知道百骑司没法探听,不然就是给徐袁野按下了,大老爷得不到确切消息,就派老奴走一趟。现在只要是朝中有人的下派官员,都在想着法子调离,老爷希望您尽早做好打算。”

李安捂着脑袋,有些不敢相信,颤声问道:“陛下也默认了?就没谁想过戈壁三州的百姓怎么办?”

孙管家不说话了,在汴梁生活安稳富足的官老爷们那里会考虑这些,“人间疾苦”也就是耳边的一个字眼,需要名声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悲天悯人的姿态来,这些事,他见的多了。

赵国本就缺马,尤其是能够征战的战马!要是能够得了五万匹战马,姜国祸患,不足为虑,相比于此,割让戈壁三州,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这是他在老爷喃呢时听来的,觉得很有道理。

李安缓了一会儿,红着眼睛抽了会儿烟,理清了前后,也知晓了赵玺的心态,这位的意思才是决定朝廷决策的风向标。

赵玺是他护着长大的,他清楚这位帝王的心性,天下在他眼里都是买卖,没有割舍不掉的利益,只有出不起的价格,生性凉薄。于是,在他展露野心,获得自保的实力后,李安默默退了下来,进了百骑司。

他很想到赵玺的跟前,大声告诉他,有些东西是舍弃不得的,比如民心。

不过,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午市街头,第二日就会多一具无头尸。

李安自嘲一笑,若是往日,起码还是会有一道手谕下达,安抚一下他这位老臣。这是表达着不满,为自己公器私用而做出的警告吗?

……

孙管家等了很久,门外的打更人来了两次,依旧一声不啃,直直坐在那里。

李安想起了酒肆里还有个人,有些无力地抬起手挥了挥,示意孙管家自行离去,不要打搅他想事情。

孙管家会意,出门后,在外边掩好门,上了马车。他没有问李安,到底是个什么打算,怕给一巴掌拍在地上。打算过两天再来,到时候会好说话很多。

有一件事没敢告诉李安,主导这件事的,就是现任的兵部尚书、老爷的丈人,当然,这是在与陛下达成默契后,才进行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把老爷送到那个位置去,而代价就是,老爷的丈人替陛下承受了百官的压力,直接断了进一步的可能,至于书生百姓的谩骂,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夫人在两家间周旋,花费了极大的心力。

去往驿站的路上,孙管家又回想起了昨夜那张脸来,知道他是老爷的私生子后,将两张脸叠在一块儿,忽然发现两人有不少地方挺相似的。

孙管家拉开帘子,眺望着远去的酒肆,眼底闪过轻蔑:这样一个人也值得夫人叮嘱?道光少爷的金贵,可不是一个野小子能攀比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