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百家讲坛,开讲啦.三(2 / 2)

加入书签

杨英叹息道:“杨广举国征高句丽便是我第二个疑惑的地方,其实以当时杨广的威临天下的气势,一纸诏令便可让幽州总管罗艺兵压辽东,高句丽王室就会乖乖的递上降表,哪里用得着这般劳民伤财?有史学家推测是杨广为了削弱山东贵族和关陇贵族。可能杨广有这么的考量吧?但是结果并没有达到杨广的预期,最终天下狼烟四起,煌煌大隋风流云散,关陇李氏取而代之,而杨广也成为千古笑谈,可惜了啊!”

“我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杨广征高句丽并不是削弱汉族贵族,而是削弱和灭亡胡人贵族。自三次高句丽之战以后,大隋胡人门阀汝独孤阀,宇文阀被打残,直到宇文化及兵败身死,胡人门阀彻底退出华夏历史舞台,紧密的融入了华夏民族。这一点不需要文字记载,明白人自然明白。”

“三征高句丽,杨广的威慑力虽然被打落,但还是华夏民族高度认可的皇帝。就算这个时候国事糜烂,杨广还在不停地挽救摇摇欲坠的大隋。直到巡视雁门,突厥围城,四方总管发兵勤王,而李世民只身白衣退突厥,他才真正感觉到了大隋大势已去。至此他逃离洛阳,遁入江都。整日声色犬马,纵情享乐,再也不思强国之念。”

因为这段讲述掺杂了杨英的主观认知,阶梯教室里的听众并没有多少深切的感受。

杨英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有演义小说曾写到杨广曾在江都宫顾影自言:‘朕这大好头颅,不知由何人砍之?’大概这时候的杨广是最清醒的吧?王朝争霸,败者死无葬身之地,血脉断绝已是常态。可是从一个的话语里并没有看到恐惧,只有对这世间的厌恶。可大家看当时的大隋,战火处处,有兵便是草头王,也只是草头王,各方军阀可有一个敢僭越称帝的?李渊借着夜宿晋阳宫,举兵起义,也得推举杨氏子孙为帝。等到杨广身陨江都,他才敢自立为帝。这便是杨广的威势。就像大秦,始皇帝在世,刘邦和项羽也只能远远的羡慕嫉妒。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杨广在和高句丽议和后励精图治,是不是华夏历史就会是另一种模样?可惜历史不会有如果,杨广若真的雄起江南,再度横扫天下,那么华夏史册中就会多一位功业堪比始皇帝的圣君。”

“杨广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了,虽然提起杨广大家都不会有好印象。就像我前面所说,我们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各行各业都是一样。只是对皇帝,尤其是末代皇帝最为苛责,一方面是国人性格中奉高踩低的恶念作祟,另一方面就是读书人的锅了。修史者对前朝多有抹黑,末代皇帝要承担至少八成的非议。其三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了,那就是每到一个王朝末期,必然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沉积在一小撮人手中,如遇灾荒,民众抵抗灾害能力不足,便是饿殍遍野,易子而食。自然需要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简而意之便是改朝换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