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金莲川上元上督(1 / 2)

加入书签

 金莲川上元上都

1迷倒了古人又迷醉了今人的金莲川

在金莲花盛开的季节,静静地躺在金莲川上,闻金莲花的清香,看蓝天白云下草浪滚滚,听闪电河水的低吟浅唱,品尝大自然的神韵与悠远,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金莲川,像一块硕大无比的金地毯,静静地展示在蓝天白云下的察哈尔草原上,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过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里驻牧,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蒙古民族心目中的圣地。

金莲花,“花瓣似莲较制钱稍大,作金黄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基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至秋花干而不落。其子如粟花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清朝诗人胡会恩曾经这样吟诵金莲花的美丽:“仙葩生朔漠,当暑发奇英,色映金沙丽,香芬玉井清,倚风无俗艳,含露有新荣,试植天池侧,芙蕖敢擅名。”其诗把金莲花之美比做天宫瑶池边的芙蓉。金莲花午前为花蕾,午后为花瓣,花大色黄,每年7月至8月是金莲花盛开的季节。金莲花用最美丽的姿态点缀装扮草原,绝没有任何令人讨厌的作秀与媚艳。据《金史》记载,金莲川草原原来叫“曷里浒东川”,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巡狩至此,看到草原上星星点点的金莲花,不由得龙颜大悦,诗兴大发,曰:“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自此曷里浒东川便更名为金莲川。其时,金世宗已定都于中都(北京),也许是因为追念游牧狩猎生活的缘故,金世宗始终难以忘怀鲜花盛开的金莲川草原,从1172年开始,他几乎每年夏季都来此避暑,秋季再返回中都。金莲川草原已成为事实上的金代夏都。

到了元代,这里更成了皇帝避暑的风水宝地。每年的农历四、五月份,皇帝便带着文武百官离开大都,逶迤二十几天来到这里,直到九月份草微黄时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大都。

今天,那盛开不衰的金莲花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风韵,令人陶醉。朝代数次更迭,金莲川这个名字仍能沿用至今,可见金世宗命名贴切。

集通铁路的修建,缩短了这里与外界的距离;而锡多铁路更将铁路延伸进了金莲川,途经正蓝旗而没能饱餐金莲川美景,已经成为过往旅客的一种遗憾。

每到夏季,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在草原上跃马驰骋,参加篝火晚会,欣赏民族歌舞,观赏大漠草原日出日落的壮观,留恋忘返。晨幕下,金莲川飘飘渺渺,只有东方山峦处旭日欲跃,让人感受到太阳的稳健大度、不失蓬勃;星罗棋布于牧场上的牧户的炊烟袅袅上升,牛们羊们在偌大的草原上奉献着各自的舞姿;日头渐高,微风在金莲川上拂过,撩起蒙古族姑娘鲜艳的裙袍一角,与朝阳同样温暖的歌声从姑娘的口中缓缓送出,在花香中飘荡,沁人心脾;闪电河缓缓地从心头流过,能荡涤去一切世俗的尘埃;四顾辽阔之绿野,此际感动,唯逆风而长啸……

笔者曾经在一篇散文中专门写过草原的心怀:草原能容历史、能容好恶,能容风霜雨雪,能容一切;千万年来,朝代在更迭,时代在变,永远不变的是草原,她过去美丽,如今仍然风韵依旧。这里想要补充的是,草原同时也是检验一个人胸怀的感召地。那里的风很轻,你可以与绿草为坦荡,与鸟声同雀跃,与羊儿比淡定,与牛儿比憨厚,与牧人比坚毅;你可以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那是一种抹不去的意象,直至心涧……

置身金莲川,你会将一切烦恼全到抛到九霄云外,这也正是她能够迷倒古人又迷醉今人的原因所在。

2千古兴衰话上都

上都兴则蒙元兴,上都败则蒙元败。上都城的兴衰史,恰恰是元朝的兴衰史。

金世宗驾临金莲川83年后的1251年,一位蒙古悍将把金帐扎进了金莲川,此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王朝的创始人。成吉思汗临终前遗命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而大汗的领地、宫帐及兵马则交给了幼子拖雷。拖雷有子11人,正妻所生有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4子。蒙哥于1251年继承汗位时,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奉命南下,驻帐于金莲川,召募天下名士,组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称为金莲川幕府,并在这些幕僚的策谋和参与下,改变蒙古汗国传统的统治方式,采用汉法,开始对邢州、河南、关中等地进行治理。幕僚们大多数来自南方汉地,不习惯帐篷生活。忽必烈为了解决这些人的生活困难,下令修复了在战乱中遭到破坏的抚州作为暂时住所,随后着手在金莲川上筹建城郭。1256年(宪宗六年),忽必烈命令刘秉忠选择城址,刘秉忠选中了金莲川上龙岗之下、滦河之滨的冲积平川为筑城地点。兴筑工程用了三年时间,第一年建宫室,第二年开始筑城,第三年基本建成,命名为开平。从此,一座宏伟的宫殿巍峨耸立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

这时候,有人告发忽必烈及幕府人员偷用国库钱财和滥收赋税,蒙哥汗也认为忽必烈的所作所为背离了蒙古传统的统治方式,触犯了蒙古统治集团的利益,便派人到各地调查、罗织罪名。忽必烈迫于形势,不得不妥协让步,交出了河南、陕西、邢州的权力,撤回幕府人员,将妻女送到蒙哥处当人质,蒙哥才停止了考核。1259年(宪宗九年)7月,蒙哥汗在四川钓鱼山去世。当时忽必烈正在湖北作战,9月,忽必烈得到蒙哥汗的死讯,立即起身离开湖北,全速北上回到开平府。1260年3月,在身边亲信的簇拥下,忽必烈在开平登上汗位。支持他的宗王纷纷来会,他的妻子也被护送回来。当时,蒙古汗国的首都在哈拉和林(位于今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西南380公里处),驻扎在那里的将领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土尔扈特等部落的支持下,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登上汗位,与忽必烈唱起了对台戏。这样,蒙古汗国就出现了两个首都,两位大汗。一山难容二虎,忽必烈率兵北上,内战开始了。这场战争史称“两都之战”,经过四年的血雨腥风,阿里不哥惨败,远走伊犁河谷,忽必烈坐稳了江山。

忽必烈认为,哈拉和林无论是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还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都不适宜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便将宫帐南迁。从此,哈拉和林城便失去了都城的位置,被上都取代了。

忽必烈即位之初,大部分时间住在开平。为了进一步南下,1263年,忽必烈在燕京(北京)建都,叫中都。1264年,忽必烈下诏,改开平为上都,以中都为首都,上都为陪都,开始了元朝的两都巡幸制。

南宋不堪一击,忽必烈一统天下将成定局。1271年11月,忽必烈在谋士刘秉忠、王磐、徒单公履等人的辅佐下,取《易经》“乾元”之义,宣布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上都城在确立了两都制度后,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上都既是皇帝避暑、游乐的场所,又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在总体布局上,既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城布局观念,又考虑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草原城市特色。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组成,城外分布着大量的民居,再远些则是军营和据守点等军事设施。

宫城是上都城的主要建筑,位于城东南部,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域,总体设计采用园林式,不同于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建筑的宫城。城墙用黄土夯筑,外面用青砖包砌,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开有城门,东叫东华门,西叫西华门,南叫御天门。御天门直对着皇城南门明德门,每年皇帝巡幸时,文武百官至此下马步行,惟有皇帝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有重大决策诏谕时,在御天门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宣读诏书,再送往大都转发全国各地。自宫城南门进入的大道,与东西华门内的大道相交处的北面,有一座方形大建筑台基,有人推测为大安阁遗址。在北墙正中还有一座大型建筑台基,与城墙等高,东西长约75米,有人认为是穆清阁遗址、大安阁遗址或司天台遗址。宫城内的建筑物除上面已提到的名称外,主要还有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春阁、鹿顶殿、歇山殿、崇寿殿、隆德殿、清宁殿、楠木亭、万安阁、统天阁等,现今都已不能考定出确切的位置。包围着宫城的即为皇城,城墙亦为外砖内夯,为正方形城,每边长1400米,南北各开一门,外筑方形瓮城,南门叫明德门,北门可能叫复仁门。东西墙各开两城门,外筑马蹄形瓮城,分别叫东门、西门和小东门、小西门。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对称,建有朝廷机构,还建有一些佛寺、道观、孔子庙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