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金莲川上元上督(2 / 2)

加入书签

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为皇城的东墙向北延伸、南墙向西延伸而围成,用土筑了西、北两墙及东、南两墙的半段,每边长2200米,西、南各开一门,并筑有马蹄形瓮城,北墙开两门,外筑方形瓮城。自皇城西北角至外城西墙之间,筑有一道隔墙,将外城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北不能相通。南半部分为上都留守司、上都路总管府等地方官署、寺院、作坊分布区域,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元代称北苑,又称御苑、御花园、内苑、御林苑等,为一东西横亘的土岗。忽里台大会(忽里台:蒙古语,指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用于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用的可以容纳数千人的金顶大帐就搭建在北苑。当时,平民都住在外城。上都通往大都的路旁,酒店旅店林立,现在仍能发掘出很多锅碗瓢盆和酒具。外城的东南面是宗王贵族住的地方,考古可见许多院落痕迹。

上都是元王朝皇帝的离宫别墅,忽必烈每年四五月间由大都来这里驻夏,直到八月才返回大都,并作为制度承袭下来。忽必烈在这里登上皇帝宝座,后来的成宗、武宗、文宗和顺帝也都是在这里即位的。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是在上都登的基。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由此可见元上都当年的繁荣与奢华。我们还能从古诗文中了解她的美丽:“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描写的是宫廷宴会;“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描写的是城郊的风情;“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描写的是皇城内的景象……

对于元上都当时的周遭景色,元朝文人王恽在《中堂事记》中写道:“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而元代诗人萨都刺则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生动描写。每当夏秋季节,滦河之水蜿蜒曲折,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美不胜收。

700多度寒暑之后,元上都遗址周围的景色与《元史》中的记载没有多大的差别。城郭虽毁,但轮廓依旧清晰可辨。

上都曾经的辉煌静静地躺在各类书籍中。元朝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当年的上都,一举一动都会让整个世界屏息,同时也吸引来无数人才,他们千里迢迢,来博取功名。撇开政治成就不讲,仅就文化的融合与科技的发展而言,作为元朝夏都的上都,至少在每年的夏天堪称是世界的心脏。

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波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1271年在上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回回司天台。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天文学,使中国的天文学方法间接共享了古希腊的文明。扎马鲁丁倡议的《大元大一统志》的测绘与编制工作,长达六年,共755卷。在地图的绘制中,《大元大一统志》采用了古代中国闻所未闻的“球面投影法”。

回回司天台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郭守敬设计的铁幡竿渠,则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上都西北方向有个山阙,这个空气通道使上都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可一旦雨水量大,就会在此形成洪水,冲击城市。当时人说这是龙在喷水,解决的办法是镇龙。他们认为山顶就是龙头,就在山顶插了铁幡竿,结果洪水还是照样肆无忌惮地汹涌澎湃。郭守敬的办法是在北山的半山腰夯土成坝,把水引到别处,这就是铁幡竿渠。

然而,灯红酒绿的太平盛世掩盖不了皇位争夺的残酷,著名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也全都发生在这里……

元朝好景不长,上都命运多舛。1358年,一支头裹红巾的农民军浩浩荡荡地从大同府北上,直趋“执理九十九政之上都开平”。上都之周十八座烽火台上的十夫长们“晨起而登高眺望灿烂朝霞”,没想到却目睹了西方滚滚而来的铁戈洪流,草原上如同淌过一片红色的波浪。红巾军在头领关铎、破头潘、沙刘二等人的指挥下,一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攻防战打响了,红巾军摧毁了元军的九道铁骑防线,元顺帝最终弃城而走。胜利后的红巾军将松油火把扔上了大明殿的屋檐,由无数珍宝累积而成的上都城,整整燃烧了七天七夜,火光映耀着红巾军士兵奸杀抢掠的身影,老百姓无奈的号哭声惊走了空中的百灵……

逃回大都后的元顺帝,对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已无力应付,更无暇顾及上都的重建了。

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先撤到上都,第二年又撤至达里湖边的应昌府。1369年,朱元璋的军队再次攻占了上都,将城内残存的房舍彻底拆毁,又改筑了城垣,改称开平府。1371年(洪武四年)改设开平卫,这里的行政级别越来越低。1403年(永乐元年),明王朝将开平卫撤至独石口,元上都从此变成一片再也无人问津的废墟。

3回味无穷的元上都遗址

我常常想,每年有那么多人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元上都遗址,难道仅仅是为了寻访金莲川的美丽吗?诺大一个金莲川,游客为何独喜元上都遗址这一处?

元上都的文明远去了,元上都的辉煌远去了。然而,元上都遗址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文景观记录。从它变作一堆灰烬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留给后人一种神秘。这片废墟标志着成吉思汗时代的结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联想、猜想和回味。在这肃穆的废墟上,天空依然碧蓝如洗,大地依然草长莺飞,金莲花依然芬芳美艳。白云悠悠,绿草漫漫,小河潺潺,四野茫茫,金莲川是何等的幽静呀,它们是在慰藉着这片尴尬、无奈的废墟吗?

我不清楚游览过元上都遗址的人,它们在离去以后,是否领悟到,人生应该怎样尽情地享受阳光,应该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这样辉煌灿烂的皇都,也不过风光了百年,又何况我们不足百年的人生呢?

一切都会成为往事,一切都只是过眼烟云。除了默默无语的群山,那绿草、那河水、那飞鸟、那白云,又何曾见过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这一座被马可波罗称为“富丽堂皇”、“叹为观止”的世界性都会,在它成为废墟后,仍然遭受着劫难。就在最近的百年间,外来侵略者为了掠去它仅遗的文物,就像用野蛮的手段强暴一位风蚀残年的老太太那样,不惜将已经倍遭蹂躏的土地又翻一遍;一条破烂不堪的土公路,硬是将早成残垣断壁的城墙捅两个大窟窿,无情地将城廓斩为两半。

好在它终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受到空前的保护。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年,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1999年6月,当地政府实施了搬迁工程,103户居民全部迁出元上都遗址;2000年开始起草申报文本,2004年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元上都遗址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帝国兴衰的历史见证,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蕴藏巨大文明的遗址”;2006年,元上都遗址又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之一、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旅游局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之一、被正蓝旗旗委政府联合评为“正蓝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莽莽金莲川,飘渺元上都,草原深处璀璨的明珠!

白云永远悠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