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实际上玫瑰园现房始终无法销售套现,陆苍整日徒呼奈何。京城媒体再次把聚光灯对准了玫瑰园,上百位购房港人实在忍无可忍,集体向法院提起诉讼。原本就资本不足的陆苍哪有资金对付众多的债主,结果十五六家法院的封条覆盖了玫瑰园的每一寸土地。陆苍一枕黄粱美梦。</p>

1998年月,受法院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对阿房宫玫瑰园进行评估,确定"玫瑰园别墅区"项目用地及地上物的市场价格为人民币5.99亿元。同期,审计事务所对阿房宫玫瑰园的所有账目进行审计后,玫瑰园资不抵债,总额1亿余元。</p>

7月1日,法院公告:阿房宫玫瑰园正式破产,由法院破产清算组接管,并择日拍卖。</p>

这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史上的一个最为经典且精彩的案例。这是当时最好的房地产项目;是全中国最大的别墅;它经过了5位香港著名地产行业律师的一致论证和看好。玫瑰园,这朵开不逢时的玫瑰,以她冠盖群芳的天香国***惑了五位心比天高的奇男子,为她倾倒,为她疯狂;为她倾家荡产,为她黯然神伤;为她铤而走险自食恶果,为她苦心孤诣无怨无悔......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玫瑰园。</p>

她有一个很显赫的背景:中国迄今面积最大的别墅开发区,第一个赴港招商项目,被誉为&quot;第一别墅。可是,她又有着一个近乎耻辱的记录:全国最大的破产房地产项目。在她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国十年房地产业的成长史...一心想当&quot;李嘉诚&quot;的长鸣;香港楼市的&quot;神奇小子&quot;邓智仁;自称很有"上层背景"、调动亿把元的资金如探囊取物的某某某;梦想在玫瑰园里攫到黄金的香港冒险家陆苍...</p>

对于每一个新主人来说,远远望去,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可一但走近,却发现美丽外衣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梦魇。</p>

1997年9月10日,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债权申报总额高达人民币10亿余元。第二年7月1日,法院公告:玫瑰园正式破产,法院破产清算组接管,并择日拍卖。"</p>

此时还剩最后一位跟玫瑰园因缘难断的男人,那就是玫瑰园的建造者、44岁的山东乐陵人梁希森。就在长鸣、邓智仁、梁振山、陆苍们走马灯般为了玫瑰园风头出尽而又落魄失魂的时候,真正在土地上勤勤恳恳一砖一瓦建造着玫瑰园的便是这个满口德州口音的梁希森。</p>

跟那些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风流人物不同,梁希森的出身可谓寒微至极,象所有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人们那样,他们的一生原本注定与这个文明社会的一切事物无缘。但不同的是,梁希森不安于命运的摆布,他从创办面粉厂手工作坊开始,先后办起了毛巾、五金加工、建筑装饰、钢结构等企业,逐步发展到资产过亿、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森集团。</p>

1996年二月,希森集团正式参与玫瑰园186套别墅的建设精装修,成为玫瑰园的施工商。据局中人回忆,当时,1000多名山东民工呼啦啦进驻瑰园,卫生间都作了办公室。民工们衣裾不整蓬头苍颜,与西装革履、开着豪华轿车到来的邓智仁相映成趣。</p>

其间风刮雨打世事飘摇,江湖人物频繁出入,而日日身在其中的梁希森却冷眼旁观默然处之,只是埋头盖自己的房子。邓智仁没钱付他施工费,梁希森也不硬讨,就一笔笔从山东老家调来资金往下垫,几年下来,邓智仁欠下的施工费竟超过亿元,梁希森不知不觉成了玫瑰园最大的债主。有人戏称梁希森是玫瑰园里最大的冤大头,这位山东农民汉呵呵笑笑,不置可否。</p>

96年年底,当第一批40套别墅建成以后,实在拿不出钱的邓智仁只好与梁希森重新签订合同,梁由建筑商变成了承包商,邓智仁信誓旦旦保证:&quot;玫瑰园肯定能赚两个亿,我们俩一人一半。&quot;梁希森还是呵呵笑笑,他又从山东调来上亿资金和1800名民工,继续一砖一瓦地盖房子。玫瑰园终于开始取得它的第一张产权证。这批产权证被掌握在希森集团手中。</p>

当纠纷四起,八方法院纷纷冲进玫瑰园到处贴封条的时候,梁希森成了玫瑰园最后的守护人。他走进这个园子的时候只是一个希望赚点施工建设费的&quot;包工头&quot;,可一个又一个的冒险投机家硬是逼得他一步步往更远的地方跑。艰难行进中,这位没有文化的山东农民保持着朴素的警惕和天生的狡黠。当别人把圈套一个个套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却成了最后一个站立着的人。某种意义上,他在玩着一个远比长鸣、邓智仁们要惊险、刺激得多的冒险游戏,他的意志之坚忍、目光之犀利更远在他人之上。</p>

1999年6月,玫瑰园拍卖公告正式发出,起拍价人民币.88亿元,以&quot;中国房地产最大破产案&quot;而再度引起关注。公告发出后,拍卖行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但百分之百的电话都是要求采访打来的,而报名竞拍的买家一个也没有。</p>

风雨匆匆,春去春归,目睹玫瑰园花开花落的人们不禁感慨万千:最后有资格和能力呵护玫瑰园这位薄命红颜的竟是一位呐言少学的农民,这倒很像经典的中国古装戏文:《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果然,一个月后,中国大饭店拍卖会仅仅持续了四分钟,希森集团以.98亿元的价格拍得玫瑰园。这起拍卖也被媒体戏称为&quot;中国效率最高&quot;、最为默契的拍卖。</p>

邓智仁也在不远处关注着玫瑰园。据说梁希森在拍卖前夜与他通了长达五个小时的电话,希望他重回玫瑰园。邓智仁犹豫再三,终而撒手。</p>

接下来跟玫瑰园有关的情节似乎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梁希森拍得玫瑰园的第二天首次走到前台接受采访,这个不善言辞的农民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是:&quot;我不相信不成功三个字,我有决心把我要干的任何事情干好。即使接手最乱的摊子,我也能成为最好的园丁。&quot;</p>

000年1月6日,玫瑰园正式更名为&quot;阿房宫玫瑰园&quot;,这一名称的确立,似乎本身就有着某种回归的意义。</p>

000年6月1日,一条不长的新闻稿出现在国内媒体:房地产业界颇具传奇经历和悲壮色彩的玫瑰园别墅,在近四年的沉寂之后,将于6月10日重新开盘。</p>

就在这条让人将信将疑的新闻播发后,9月,全国住宅社区环境交流大会召开,由建设部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在建和竣工的400多个优秀房地产项目进行社区环境评选,有5个楼盘获环境金奖,其中玫瑰园赫然在榜。这也是破产事件后,玫瑰园第一次以这种正面的形象为传媒所报道。</p>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这朵带刺的玫瑰,真的盛开了。当天,老业主们就拿到了产权证。媒体对于"玫瑰园"开园仪式有这样的报道:蛰伏数载的"玫瑰园",000年六月份正式开园。按说偌大的房地产市,每月都会有那么几个楼盘开盘,但若论市场反响,恐怕都比&quot;玫瑰园&quot;之开园仪式逊色许多。六月十日开园那天,其场面之宏大,在房地产发展史上实不多见:政府官员、新闻程华、业内同行、新老业主等近千名宾客齐聚一堂,共同欢庆玫瑰园这朵饱经风雨的玫瑰的重新绽放。</p>

那几日,国内乃至海内外众多媒体亦不惜笔墨,以大量篇幅对&quot;玫瑰园&quot;重大事件予以了不同形式的报道,其力度之在大、频率之高、步调之一致,亦属房地产界所罕见。&quot;玫瑰园&quot;,成了000年房地产市场最靓的主角。</p>

一位追踪玫瑰园事件多年的记者写道:&quot;玫瑰园已成为一个经典。如果日后有房地产史或大学市场教程,肯定会有玫瑰园一节。至少有数十名当事人及数名旁观者都表示过强烈的愿望,要写本关于玫瑰园的书。&quot;</p>

此时此刻,人们都不能不惊叹,奄奄一息玫瑰园终于被救活了,而连同它死而复生的奇迹一道,一个个名字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这就是五位曾经走近玫瑰园的男人。但是记者们谁都没有注意到在他旁边比邻的阿房宫植物园旅游度假村的赵高,赵高的阿房宫植物旅游度假村升值巨大,生意兴隆。</p>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夜晚,赵高拜了拜主子秦始皇,一切就像是我们初见的那一天,这都归功于你留下的功德。</p>

一段往事如烟,只是时过境迁。我看世间依然没有改变的容颜,隐约多了一点沧桑,点燃我的思念...(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