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1 阿姆斯特朗小学(1 / 2)

加入书签

 阿姆斯特朗——我曾多次听过这个名字,无不觉得朗朗上口、霸气侧漏。它和无数不明所以的中文化外来词一起,堆在脑海中,以至于即便英语水平不错的今天,我也没主动意识到人家是有自己母语版拼写的。我这样独自矗立在阿姆斯特朗小学的石头招牌前,将“armstrong”成功直译成“胳膊粗壮”,一下觉得无比扫兴。时间是下午两点五分,我实在面子上挂不住,只好暂时代表全组按响保安室的门铃。一名穿了紫色连衣裙的中年女性从接待台起身,不紧不慢地走来开门。

“是来做支教的吧?先跟我这边登记一下。听教导说,我以为是有四个人要来的。”

我答应着,拿出学生证和一打资料。

“啊......是这样的。同伴们要申请带出校的教具,所以让我先来办手续。给您添麻烦了。”

这时门口又响起铃声。

“没事,这不是来了吗。”

隔着玻璃窗,ava和“加分志愿”两人边笑边聊着什么。

地理生随后也到了。我们围着前台填好个人信息表和同意书后,紫衣女士带着进到校长室,做例行的寒暄。我正想着他那偏臃肿的身材不太符合阿姆斯特朗的印象,他就介绍说阿姆斯特朗家族是学校的出资和创始人,因为事务繁忙,自己代行校长一职。说实话,我对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成功历程不甚关心。好在校长先生也无意多讲,只是指出了身后一副描绘了初代阿姆斯特朗夫妇的油画像:两人神情温柔地直视着远方——也就是一行人进来的木门,我猜本意是要平视观众的,但身不由己地被高悬在了墙上。隔着西服也能看出男方臂膀之粗壮,可黝黑的肤色仿佛将他们与“阿姆斯特朗”家族的印象隔得愈发遥远了。

总之,这小学主要是面向附近街区中下收入人群所建设的社区小学,有着小六十年的历史和相对充足的资金。穿行在楼道中,我唯独对这六十年的厚重颇有感触。整个学校基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口字型建筑,有四条边上的长走廊,上下三层;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旧,还是说古朴吧,古朴地很干净。内饰基本都是木质的:从桌椅到门窗,连石灰墙的下半边都特意铺上了一整排木板,墙面本体刷成了搭配的米白色,看上去没准儿真有放松心情的功效。我们踩过偶尔吱呀作响的地板,寻找着教室“5-a”。

“不觉着这像是《放牛班的春天》吗,积极意义上的。”我小声跟ava搭话。

“你说咱们支教吗?”

“也有那方面。我是说这场景,长走廊和楼梯之类的。”

“好像是吧。”

她反应相当平淡。我意识到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在小学思想课上看过这部电影。

“你老家哪座城市来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