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新中国与老欧洲(2 / 2)

加入书签

无论是东欧还是西欧,它们都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集结在苏联西部边境的两百万大军,这些钢铁雄师随时可以沿着当年红军反攻纳粹的路线,攻入欧洲。因此东欧国家公开奉承苏联,暗地里却频频与西欧国家接触,商讨如何防御苏联可能的进攻。欧洲很快就发现,对付那两百万军队也许还勉强扛得住,可是美国的战事越来越令人悲观,一旦苏军完成了对美作战,把主力调回来,欧洲将被近七百万红军彻底压垮。但是老弱的欧洲却依然不愿武装支援美国,担心因此引火烧身,招惹苏联进攻。</p>

</p>

九月份的北京外交热舞当中,欧洲惊喜地发现中国拥有足够的强大的军事实力牵制住苏联,她现有的经济力量也能够支持她打一场对苏的全面战争。特别是她那可怕的陆军部队,只要愿意,随时可从苏中边境上发动对苏联的闪击。这让富有均势外交经验的欧洲看到了新的希望,利用中国牵制苏联。</p>

当然,鼓动中国进攻苏联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至少目前的形势下是这样。然而,公然与中国进行军事结盟也不现实。在短期内,可行的办法就是与中国尽可能地站在同一阵线上,让苏联感受到欧洲与中国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使其在做出进攻欧洲时不得不因为远东的“第二战线”产生顾虑。</p>

中南海的决策集体在目不暇接地接见了那些紧随坎贝尔之后到来的欧洲外交官后,也了解到了欧洲不仅仅在经济上需要中国,在外交甚至军事上也需要中国。客观上讲,中国也需要欧洲,如若欧洲屈服于苏联,成为苏联的后院,中国无疑将面临苏联的全面压力。那时美国一亡,苏联必将全力攻华。虽然中国的“东风-东风”演习把苏联“恐吓”了一下,可是如果苏联集全国之力侵华,对中国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可以说,在对苏问题上,中欧有着相互依赖的地方,但双方目前的情况又决定他们不可能在军事上结盟发动对苏战争——双方各自的内部也不愿意发动战争。</p>

因此,经过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辩后,中国的领导集体最后决定,拉拢欧洲,团结亚非拉,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调停美苏之间的战争,通过多边外交手段结束两国的战争。这就是“白鸽”计划的由来。中国为“白鸽”定了最高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是调停成功,中国主导了联合国,并且赢得空前的国际地位;最低目标是调停失败,但应当通过此次多边外交行动拖延苏联侵美进程,确保美国不至于过快亡国,为中国防备苏联侵略创造时间,同时启动一套全面备战计划。</p>

于是,外交部长乔华便被派往了欧洲。</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