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两宋儒兴,程朱理学扼其势!(1 / 2)
南宋国祚延续共一百五十二年,法承北宋,运接靖康之后。遑论后世评价,但当时社会的奢侈之风,既是官僚地主腐朽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缩影。
南宋朝廷官府倡导善举、关注民生、同情民苦,也是客观事实。
两宋时期,随着土地依附关系的解除和门阀制度的崩溃,先前士族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
社会结构的调整,各阶层经济地位的变换、世俗等级界限的松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体现在开科取士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官民身份可以相互转化。
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便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南京应天府营筑“中兴坛”,于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
南宋延袭北宋科举制度,取士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凡贩夫走卒,乞丐僧道,只要学了儒家经典,便能无门槛的参与科考。
通过乡试,便有了秀才功名,徭役可免,见官不拜。
通过府试,便是举人老爷,成为一城一地之官员预备军。
通过会试,便是进士,东华门外唱名,赴了琼林宴,便可授官,从此跳出农民,脱去贱籍,人生自与往昔不同。
多少人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为了改变命运,从黄发垂髫一直考到白发苍苍,抱憾而终。
又有多少人被太宗皇帝赵恒的劝学诗鼓舞,一生研习经义,年年科考年年考,岁岁勤学岁岁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在当时大环境之下,如果出身寒门,身处贱籍,科举确实是改变自身境遇的唯一途径。
科举制自杨广提出并推行开来,于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其影响力绵延一千三百余年,后世新政体之高考虽叫法不同,但其精髓还是脱胎于科举制。
科举制的核心便是为国抡才,于国中选贤任能,让国家摆脱世家大族对国政的垄断,也不致让一些学派扼制国家意识形态!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绝非一家一学派之天下也。
科举大兴,使魏晋时兴起的九品官人法烟消云散。
非是贵族牧民不好,只是贵族制度有先天性的短板,初代贵族大都为一时人杰,他们或抵抗外敌,保境安民,或身居高位开创盛世,或著书立言开启民智,又或研发奇物,惠及天下万民,这样的一群人,天下百姓奉为父兄师长自是乐意和佩服。
但二代三代之后,袭先人余荫之贵族,大多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却挟先人之恩而欺压良善,浑然不愿承担与本身尊荣等同之责任也。
↑返回顶部↑